1.立项背景 公司化工专业经过不断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在2010年被列为重庆市特色专业进行建设。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化工类行业需要更多的具有良好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的工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如何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自主式等教学方式的改革,强化员工的主体地位和能力培养,加强专业课程理论课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提高员工的就业竞争能力,已成为新时期化工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化工分离工程作为化学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其他前修课程之间缺乏交流导致内容重复、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导致没有全局观念、教学模式单一导致员工缺乏兴趣、授课教师缺乏工程经验导致教学效果欠佳、习题量少导致员工所学知识点得不到有效强化、考核手段单一导致不能反映员工真实水平等问题,迫切地需要进行改革。 本项目通过走访、调研等方法,了解国内其他高校化工专业相关课程教学现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调整课程授课内容,避免重复授课,在有限的学时内,切实对员工进行知识培养和能力训练;力争院系经费投入,新编部分习题,强化知识点应用;改革考核方式,真实评价员工学习效果。 该项目研究不仅对增强化工专业员工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国内高校进行工科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公司化学工程专业已经对专业课程群中的课程设计类教学环节进行了梳理,同时对生产实习教学环节的指导和考核,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是对于理论课教学环节,还未进行相关研究和教学改革,需要加大力度。 2.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化工分离工程作为化学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学时压缩,由之前的40学时压缩到32学时,在现有教学环节的设计前提下,连基本的课程教学都很难完成,更遑论如何提高员工其他方面的能力了。 经过多年的课程课堂教学,发现在化工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与其他前修或后续课程之间存在一定内容的重叠,导致重复授课。 例如在第二章单级平衡过程中,针对平衡常数K值的计算,在化学类学科基础课物理化学中最初接触到,在化工类学科基础课化工原理中又进行了介绍,而在专业核心课化工热力学中,更是其中的一个主要知识点,在专业核心课程化工分离工程中,再将其列为重点讲解内容,值得商榷;又例如在第六章分离过程的节能中,详细阐述了分离的最小功和热力学效率,而这又是化工热力学的主要知识点之一,在这里再来详细讲解,则完全没有必要;同时在这一章中,还讲解了分离顺序的选择,而在后续的专业核心课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课程中,也详细讲解了分离顺序的合成,两部分内容较多重叠,个人认为放在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中进行讲解,更合理一些。 2)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导致员工没有全局观念。 在前期基础类课程的学习中,不知道后续哪些课程中有用,使员工认为基础课无用;而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也不知道前期哪些课程已经讲解过了,导致员工丧失学习兴趣。例如在第四章多组分多级分离的严格计算中,会用到三对角矩阵法,而相关知识在大学基础课线性代数中有详细的介绍,而员工在前修课程中,并不知道这一点,导致员工认为基础课无用,在学习过程中走马观花,应付考试,而真正学习到专业课的时候,又要回炉,重新学习线性代数的内容。当然,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单纯地依靠某门专业课的任课教师,需要由专业牵头,与基础教育的老师进行有效对接才能实现。例如,在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气固非均相催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的推导过程中,会遇到泰勒级数展开,而如果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相关知识点有欠缺的同学,肯定是理解不了,当然也就谈不上掌握了!如果在前期课程的学习中,授课教师能点出在后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实际问题,可能员工的学习效果又有所不同。 当然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将在后续专业核心课中所遇到的工业实际案例引入到专业基础课中,应该会更能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 3)教学模式单一,导致员工缺乏兴趣。 现在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采用教师理论授课的方式。沿用至今,当然有它的优势,但是在现在的大形势下,明显存在不足!在如今网络横流的时代,只要员工愿意,员工可以获取到任何需要的知识,老师在其中,更应该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单纯地说教。中国的中小学教育,都是一样揠苗助长式的教育,小孩二年级就在学习奥数,相关于美国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内容;同样地,在高中阶段,很多同学已经学习过大学阶段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了。前面有位特别优秀的同学,在刚入学时是化学工程专业,在大二时提出要转专业,我们看他成绩特别好,单科成绩几乎都是90几分,几番追问下才得知,大一上的基础课,无论是高等数学,还是无机及分析化学,人家在高中时都学习过了,在大学,他基本没学,就考出了90多分的成绩。而我们老师还继续炒以前的内容,也难怪人家会对专业失去信心。当然,这只是个案,但是在中国的教育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那么,这就对大学教师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大学应该教员工什么?如何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引导员工去学习、去探索更深的内容?而不是让员工丧失学习的兴趣。 4)教师缺乏工程经验,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现在高校教师动不动就要博士学位,从我个人的观点,这要看专业。基础教育类的专业,当然没问题;而对于工程类专业,则完全没有必要。现在中国教育走入了畸形发展的怪圈,博士能否顺利毕业,只有一个指标,发的SCI影响因子是否足够,引用率如何?而这又能证明什么呢?工程,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我又想起我毕业的母校,华东理工大学,当时我化学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的时候,只要求三篇核刊就可以了,而更偏重基础教育的化学专业,当时则要求SCI,而且影响因子必须达到多少。对于工程学科的教育,如果不能指引员工如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我认为是失败的。而现在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清一色的博士毕业,而在读书的时候,由于学校考核指标的局限性,老师传授的内容也就是如何写SCI,从母校到现在任教的学校,对于工程应用,一无所知。对于工程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存在明显不足的。因而当初陈盛明老师任化学化工系主任和我任化学化工系主任时,都反复强调,年轻教师必须带员工下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员工吃住在一起。教师只有对现在的化学化工厂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才谈得上教育员工、指导员工。 我个人倒建议,可以延请大型化工厂的工程师们、设计院的研究员们到学校来给员工们上课,有具体的案例分析,对照讲解知识点,员工兴趣会更浓厚。 5)习题量少,导致员工所学知识点得不到有效强化。 虽然教师很注重课堂教学,但是员工仍然很怕学化工,整个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都知道,化学工程专业,是最难毕业的专业。究其原因,化工分离工程,是其中很难啃的骨头之一。而教材习题量少,员工锻炼少,所学知识点得不到有效强化,当然应用不了,这就成了员工畏难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6)考核手段单一,导致不能反映员工真实水平。 作为最终的教学检验,采用何种考核形式对员工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能指导他们的学习方式,同时如果教师能利用好考核这种手段,也可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目前,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普遍的考核手段都是闭卷考试,3/7开,平时成绩30%,期末闭卷卷面成绩70%。而平时成绩的认定,就依据一两次作业、或者课堂点名,这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同时由于化工分离工程课程涉及到知识点较多,一张试卷也很难全面对员工进行公平公正的判断,因此需要引进灵活的考核方式,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